为弘扬中华优秀非遗传统文化,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品格,深入感受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工程技术学院于5月26日下午2点在学生活动中心2楼举办“中国梦,非遗韵”的体验传统文化活动,共计200名同学参加。
活动伊始,志愿者根据活动方案,将现场的桌椅分为六个区域,每个区域放上对应项目的材料,如白布、染料、蚕丝、红绳、竹条、纸浆等。场地布置好后,志愿者带领同学们依次体验绒花、扎染、竹编、中国结、香包、造纸六种非遗项目。
绒花开不败,但愿春常在。绒花作为著名的非遗传统技艺之一,历史悠久、底蕴绵长。沿着历史的脉络探寻,非遗绒花起源于唐代,于明清时期大放异彩,其中以南京绒花尤为知名。其制作常采用上乘蚕丝细细搓捻成绒,搭配铜丝架构,每一丝每一线,都倾注着匠人的才智与辛劳,展现出繁花似锦的盛世景象。其鲜艳夺目的颜色,则寓含着吉祥喜庆、荣华富贵的美好愿景。同学们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完成了一朵朵“不败”的绒花。
巧手扎锦绣,靛蓝染春秋。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手工染色工艺。据记载,扎结防染的绞缬绸起源于东晋,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工艺特点是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的一种印染技术。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艺、四川的自贡扎染技艺曾先后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色彩相间的图案中,晕染的是民间艺术的传承;无序错乱的捆扎中,展现的是独一无二的创意,同学们与扎染“碰撞”出了绚烂的火花。
竹编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美术。一丝一竹之中承载着千年风韵,在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文化遗物中就有竹编器具。竹编技艺遍布中国各地,较为出名的有安溪竹藤编、东阳竹编、道明竹编、嵊州竹编...各个地区的工艺特色各有千秋。同学们在一压一挑之中,借竹的韧性编织出精致的风铃,也编织出美好的生活。
此次非遗活动使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同学们向往和尝试非遗传统文化活动的热情。非遗是“活”的文化,需要在丰富实践中去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非遗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非遗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传承非遗文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此次活动,有效增强了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大家在美的熏陶中陶冶情操,劳动中培养创造精神。工程技术学院将持续开展非遗系列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打造雅韵成工。
(撰稿:杨胤科、彭赋君;审稿:胡依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