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彝族乡,位于宜宾市屏山县西南部,地处彝汉交界处。由于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因此该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水平有待提高。7月21日,成都工业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志愿服务队一行10人前往宜宾市屏山县清平彝族乡,走访彝乡居民,了解彝文化发展,并在清平民族中心学校对当地学生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成工课堂”暑期活动。
一、开展“成工课堂”课业辅导活动,帮助彝乡儿童巩固课堂知识
志愿者们从金沙江边的亭子远眺,一个亮黄色的新村坐落在金沙江畔,与山相依,与水为邻,这是屏山政府为山上的彝族村民建设的具有彝族特色的居住社区。
抵达当天,志愿者们首先走访了当地的彝族村落,邀请彝人部落的彝族学生参加志愿者们在清平民族中心校开展的“成工课堂”暑假功课辅导与课外知识拓展活动。彝乡村民反映积极,在第二天开展的辅导课堂中,共接收50名彝乡学生。
为期一周的“成工课堂”课业补习活动,帮助彝乡学生补习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通过与家长和学生的交流,补习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帮助学生掌握多样的学习方法,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时临建党百年,齐颂祖国赞歌
时临建党百年华诞,为帮扶欠发达地区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党史,志愿者多次组织学生进行了党史学习活动,增强青少年的爱国情和强国志,让他们从小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补足民族精神之“钙”。志愿者们带领学生歌颂祖国,增强爱国信念,提高民族自信。路遥远兮,梦想如初。让学生的心愿,随着祖国的赞歌奔往远方。
把党史讲成身边事,把大道理讲成小故事。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抢答党史小知识,表达心中感知行。课堂旨在让青少年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责任。
在实践中感悟党史精神,凝聚红色力量。党史宣讲后,志愿者带领学生完成了手工艺品和手抄报的制作,让学生现学现用,用作品阐述长征故事,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完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宣传手抄报。
“重温长征故事”的党史宣讲活动,在学生心中播下信念的种子,同时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彝乡学生的自信,掀起知史爱党爱国的热潮。
三、学思践悟小课堂,助力彝童成长成才
为丰富该地青少年的暑假生活和带领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培养从小动手的能力,志愿队伍在每天对学生完成功课辅导后,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课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此同时能够促进志愿者学生专业知识理论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融合,真正做到“手脑并用,学做合一”。
首先,志愿者组织彝乡孩童手绘心中梦想,让学生对个人的未来规划有简单的定位与认识。
其次,志愿者讲述了蹴鞠的演变与足球的普及过程,在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当今足球文化的认识。为引起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与重视,志愿者教小朋友们学唱英语儿歌。教授过程中,学生认真跟着志愿者朗读单词,积极上台朗诵歌词,展现其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通过课堂,志愿者们进一步了解到部分六年级彝族学生,英语基础却相当薄弱,需要进一步改善英语学习方法。
最后,志愿队伍进行了“人工智能机器人文化”与“希腊神话”为主题的趣味课堂,在机器芯片中发散思维,在神话故事里冶炼情操。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基础理论的讲解,让同学们懂得更多机器人工程机械原理,强化学生创新实践、空间架构、逻辑思维、数学理解、物理思维、软件编程等方面的认识。希腊神话,则打开学生面向西方文化的心灵窗户。
四、展望未来,砥砺前行
积以跬步,方成千里。通过七天丰富的课程,引导彝乡学生从小树立梦想,并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多次交谈中,志愿者们看到了学生对未来憧憬的模样,也看到他们在学习认知上有了一点点的进步。为偏远山区的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让其为之行动,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无疑是他们成长路上一个好的起点。
同时,志愿者门通过课业辅导,文化调研,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了团队的合作能力。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将帮助志愿者们认识自我,扬长补短,完善自我。
未来征途,路漫远兮,望彝乡学生拼搏、奋进。
金沙江水滚滚东流,愿清平彝乡蓬勃发展。
(撰稿:王韦翔、尹昕瑞 审核:张奎)